為深化宜蘭地區的科技教育,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與羅東高中攜手合作,推動「林燈盃智慧鐵人競賽計畫」,其中專為國中學生設計的「智慧鐵人體驗賽」,開辦以來吸引越來越多「理工腦」的孩子前來挑戰,這場融合跨領域知識、即時應變、創意發想與團隊合作的挑戰賽,學生在過程中玩得盡興,也讓他們重新定義了「科學競賽」的想像。
第三屆《林燈盃智慧鐵人體驗賽》日前圓滿落幕,參賽師生與貴賓齊聚羅東高中,共同回顧參賽歷程與成果。
智慧鐵人競賽是林燈基金會推動「科學菁英培育計畫」的重要一環,對象涵蓋國中至高中,內容包括針對國中生設計的「智慧鐵人體驗賽」,以及針對高中生舉辦的「智慧鐵人選拔賽」,從啟發學生對自然科學、數理邏輯與資訊應用的興趣,再透過階段性的培育機制,逐步建構出完整的學習銜接路徑,脫穎而出的優秀選手,將有機會代表宜蘭地區參加官方正式賽事,在實戰中累積經驗,進而提升面對大型競賽的信心與能力。
參賽學生專注投入挑戰任務,在團隊合作中激發創意與解題力,展現「智慧鐵人」精神。
羅東高中校長張家豪指出:「我們與林燈基金會合作的初衷,就是希望讓宜蘭的孩子也能接軌最前沿的科技教育。不論是針對高中的智慧鐵人選拔賽、國中的體驗賽,或是暑期APCS程式設計營與寒假的科技菁英營,這些活動都不只是單次參與,更是為學生打造持續學習與銜接培育的完整軌跡。」
他進一步說明,這些活動也呼應當前高中「學習歷程檔案」的需求,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不僅累積實作經驗,也能取得相關證照與成果記錄,不論升學至普通高中或職業學校,都是重要且具競爭力的個人資產。「智慧鐵人計畫今年邁入第三年,從學生的參與熱度、動機提升,到學習成果的累積,我們看見孩子們的轉變與成長,也更堅定繼續推動這項計畫的決心,讓宜蘭的孩子也能站上科技舞台、走向更寬廣的未來。」
頒獎典禮現場播放比賽精彩過程,帶領參賽師生一同回顧智慧鐵人挑戰的精彩瞬間。
今年第三屆的智慧鐵人體驗賽中,來自宜蘭國中的「蘭中小鐵人二戰團」表現出色,勇奪第一名。文化國中的「文武雙全隊」與羅東國中的「煰五人隊」則分別獲得第二名佳績。宜蘭國中教務主任黃俊傑表示:「教育部推動智慧鐵人競賽已逾二十年,這是一場高度整合的教育實驗,我認為21世紀最重要的能力,就是邏輯推理、創意思維與團隊合作,而這些能力的養成,都能在林燈盃的競賽中具體展現。」
他也提到,宜蘭國中自第一屆的林燈盃開始,就積極投入智慧鐵人的培育工作,「我們特別鼓勵國二、國三學生持續參與,讓孩子們在一次次的挑戰中培養信心與堅持。今年奪冠的『蘭中小鐵人二戰團』,就是去年就參賽過的隊伍,從第三名進步到第一名,靠的是他們對自己的期待與努力。」他也感謝林燈基金會與羅東高中提供資源支持,讓在地孩子能有突破自我的舞台與機會。
第三屆《林燈盃智慧鐵人體驗賽》第一名-宜蘭國中「蘭中小鐵人二戰團」。
文化國中教務主任游惠君也分享了學生參與的感動,「我們這組學生本來就對數理有高度興趣,也有參與其他科技競賽的經驗,這次從紀錄影片中看到他們熱切投入的模樣,真的讓我非常感動!他們是真正樂在其中,也是最理想的學習狀態!有了他們做為表率,未來我也會在校內持續推廣,鼓勵更多學生加入這樣的競賽,為自己的學習歷程增添廣度與亮點。」
第三屆《林燈盃智慧鐵人體驗賽》第二名-文化國中「文武雙全隊」。
第三屆《林燈盃智慧鐵人體驗賽》第二名-羅東國中「煰五人隊」。
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委員莊文生教授則強調:「智慧鐵人競賽不只是為了獎項,更是一場鼓勵學生主動學習、勇敢探索的教育實驗。我們希望藉由這樣的活動,讓學生從國中階段就能建立好對數理與資訊的興趣根基,在未來升學與職涯的道路上,成為他們重要的養分與實力證明!」
宜蘭國中-蘭中小鐵人二戰團
就像我們的名字一樣,我們去年也有來參加過,今年覺得比上次有更多的進步,也順利拿到冠軍,我認為林燈基金會舉辦這樣的活動,對我們國中階段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,就像剛剛校長提到的,將來上高中要做學習歷程,透過參加這些活動,我們多了一些可以放進去的內容,的確能讓學習歷程變得更豐富,不再那麼單調。
文化國中-文武雙全隊
去年我們曾經參加過林燈基金會舉辦的科學體驗營,對那次活動印象很深刻,很有趣也很好玩,也是因為參加那個活動,才知道有智慧鐵人體驗賽,所以今年就約好要來參加。
能參加「智慧鐵人體驗賽」真的是一個很棒的經驗,也學到很多到東西,很多以前沒有碰過的問題,需要跟同學們一起合作解決,而且很多題目是事先沒辦法準備的,所以也要有即時的反應能力、創意和智力去完成,很開心我們第一次參加就拿到第二名,真的覺得林燈基金會辦的活動都非常有趣,獎金也非常誘人,推薦大家要持續關注,不要錯過任何機會!
羅東國中-煰五人
這次會來參加這個比賽,是因為我們其中一個隊員的哥哥是資優班的學生,他推薦我們可以來試試這個比賽,坦白說,一開始我們其實也不太清楚這個比賽到底要做什麼,實際參與後,才發現這真的是一個需要不斷思考、也很考驗應變能力,才能把“impossible” 變成 “I’m possible!